<delect id="bamr4"></delect>

<dfn id="bamr4"></dfn>
      <optgroup id="bamr4"></optgroup>
    全國人大 | 省委 | 省政府 | 省政協
        江蘇人大網 > 權威發布 > 審議意見 > 正文
    關于全省就業人員工資收入情況報告的審議意見
    2023-10-16 16:48  來源:江蘇人大網

    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省政府關于全省就業人員工資收入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我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富民增收基礎逐步增強,就業容量質量持續提升,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收窄,重點群體收入穩步提升,工資分配秩序逐步完善,在提高就業人員工資收入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省政府的報告全面真實地反映了我省就業人員工資收入的基本情況,既有量化指標,也有具體舉措,下一步工作更是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重點突出、抓住關鍵、符合實際。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報告表示贊成。

    常委會組成人員也指出,我省就業人員增收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超預期困難挑戰,就業總量出現下降趨勢,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凸顯,就業人員工資收入受到較大影響;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不夠均衡,蘇南蘇中蘇北之間、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與正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浙江相比,還有一定的不足;工資收入分配格局不夠優化,勞動、管理、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按貢獻參與分配作用發揮不夠,工資增長機制不夠健全等。

    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如何提升我省就業人員工資收入水平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建議:

    一是大力夯實就業增收基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及時出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增量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就業提質擴容,為全省就業人員提供更多高報酬的就業崗位。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數字經濟就業新增長點,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就業增長新動能。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增強長久投資的信心,促進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發展壯大,穩定就業增長基本盤。鼓勵支持創業創新,制定更多配套政策措施,打造更多一流平臺載體,培育更多創業創新主體,做到創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增收。不斷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擴大公共就業服務范圍,優化就業增收環境;積極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打造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實現各級就業信息資源共享。不斷強化農民工、殘疾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失業登記、職業指導、崗位推薦、生活保障聯動機制,做好政府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提升重點群體就業增收工作質量。

    二是不斷增強就業人員技能培訓的針對性。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厘清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脈絡,做好不同行業就業人員供需預測,加強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緊缺行業專業人才培養,提高整體就業質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建立健全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積極開展滿足不同就業形態個性化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持續增強就業人員穩定就業增收能力。統籌就業前職業教育和就業后技能技術再提升,深化“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等培養模式,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擴大公益性技能、就業培訓等對低收入群體的覆蓋率,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個體素質、就業質量和工資水平。

    三是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實施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不斷完善勞動就業保障體系,擴大城鄉居民就業,做到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同工同酬;不斷挖掘農村優質生態環境、農耕文化資源、綠色農產品等特色優勢,科學引導資本下鄉、技術下鄉,不斷激活農村發展潛力和活力,積極培育農村勞動者就業增收的新增長點。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揮蘇南蘇中蘇北各區域比較優勢,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堅持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引導各地結合實際走差異化、特色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加大南北結對幫扶力度,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形成蘇南引領、蘇中崛起、蘇北趕超的區域發展格局,進一步縮小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的就業人員工資收入差距。

    四是持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就業人員工資收入決定、增長和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包含崗位價值、能力素質和業績貢獻等多要素的薪酬分配制度,實行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增強就業人員活力;不斷健全科學合理工資增長機制,持續提升工資集體協商效能,促進就業人員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相協調;不斷加強執法維權和勞資糾紛矛盾調處,預防化解欠薪事件,保障就業人員的每一分“血汗錢”。做好工資宏觀調控,科學制定就業人員最低工資標準、工資調節等方面的政策,不斷強化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收入分配導向,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不斷穩定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適當提高對農林牧漁等低收入群體工資收入補貼,加大對信息技術、金融等高收入群體工資收入的調節力度,推動更多低收入就業群體進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形成與經濟水平相匹配的橄欖型收入結構。

    相關鏈接